3月8日,幼小衔接体验日,欢迎预约!
在人类的意象中,“民俗”和“童年”都不单单是一个符号,它可能由特殊的味道、熟悉的场景或某些特定的人构成。于是,一代传承抑或断崖一代的记忆,关于童年,也关于民俗。
语文课本八年级(下)开篇就是鲁迅的名作《社戏》:赵庄那场社戏是先生毕生难忘的好戏,也是我们心中向往的童年大戏。那晚的社戏稀松平常,但儿时天真烂漫的伙伴,六一公公的善良、看戏回程偷豆的乐趣,月夜行船的难忘……这些在鲁迅笔下,全都幻化成我们这几代人童年里对“社戏”保留的模糊印象。
在第一单元的另一位作家吴伯箫笔下,童年回忆是挑着灯笼接祖父,接过母亲递的纱灯上下学,跟着龙灯跑半夜,乡俗还愿时大盏红灯村口照的民俗回忆,还时常伴着小灯入眠。这些与灯笼有关的回忆构成了吴伯箫独一无二的童年趣味。
那么,我们八年级孩子的童年都在干什么?他们有哪些民俗回忆?他们的童年和一、二年级小朋友们的一样吗?
带着童真与好奇,教与学的相辅相成。我们打开语文书,将第一单元的民俗童年主题和第二单元的说明顺序与方法相结合,挂钩到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课堂之外,用费曼的学习方法,让八年级同学走进一、二年级孩子们的教室,与小朋友切磋民俗趣闻、童年回忆。
八年级每个班、每个组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明手法与顺序勾起孩子们的“童年民俗”兴趣,现场互动堪称“用心内卷”。
Benny、Kerry 等同学用陀螺将童年的民俗技艺转到了下一代手上。关于陀螺的历史,William这组采用 “作引用”的说明手法,引入明代的《百子图》展开陀螺的由来考证。
而另一组Alex、Jason等人,则从“姜太公钓鱼”讲起,并拎来了钓鱼工具,跟小朋友们共同探讨钓鱼传统和现今的改良钓法。底下小男生们一个个比八年级的大哥哥们还懂钓鱼。有的问题抛出来,大哥哥们都接不住。果然,男生尽头都是钓鱼啊!